對照市七屆人大二次會議確定的計劃目標,10項預期性指標和13項約束性指標完成情況總體較好,經濟運行保持在合理區間,主要指標增速高於全省。一年來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成效主要體現在“三個持續、三個更加”:
主要預期指標 |
單位 |
年初計劃 |
全年預計 |
完成情況評價 |
||
預期數 |
增速% |
預計數 |
增速% |
|||
地區生產總值 |
億元 |
2300 |
10.5左右 |
2252 |
8.4 |
基本完成 |
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 |
億元 |
1030 |
10 |
- |
9.2 |
未公佈完成總量 |
固定資產投資 |
億元 |
2685 |
18 |
- |
13 |
統計口徑改變 |
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 |
億元 |
779 |
12 |
760 |
9.4 |
基本完成 |
外貿出口總額 |
億元 |
218 |
5 |
220 |
6 |
超額完成 |
實際利用外資 |
億元 |
18.7 |
10 |
8.66 |
- |
與年計劃有較大差距 |
一般公共預算總收入 |
億元 |
228 |
11 |
225.9 |
7 |
與年計劃有一定差距 |
#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 |
億元 |
151 |
11 |
141 |
3.4 |
|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
萬元 |
2.85 |
11 |
2.8 |
8.7 |
基本完成 |
城鎮登記失業率 |
% |
3以内 |
2.5 |
控制在目標範圍內 |
||
居民消費價格指數 |
% |
3左右 |
2 |
控制在目標範圍內 |
(一)經濟質量持續穩中向好。三次產業比重預計由去年的5.4:53.2:41.4優化調整爲5.5:52.4:42.1,工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預計同比提高20個點左右。
一是產業轉型升級步伐加快。鞋服產業產值突破千億,化工新材料產業產值突破五百億。電子信息產業保持30%以上、高端裝備產業保持20%以上高位增長。華佳彩一期、雲度新能源、華錦實業、上海電氣等31個重大產業類項目實現投達產,預計新增產值120億元;50家新轉規企業預計實現產值35億元。新增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31家、省級高新技術企業16家、省級創新型企業2家、科技小巨人領軍企業11家、院士專家站2個。二是第三產業持續壯大。推進“雙轉”工作,預計新增限上商貿企業502家,全年實現限上銷售額1500億元,增長13%以上;預計新增規上服務業企業119家,實現營業收入增長25%。衆協聯、智慧能源、無車承運、找銀網等20個產業平臺加快崛起,預計全年交易額超200億元。全域旅遊加快推進,預計全年接待遊客3500萬人次、增長23%,實現旅遊總收入350億元、增長31%。三是特色農業加快發展。培育大米、蔬菜、龍眼、枇杷、文旦柚等5個現代農業產業園。新增果蔬大棚1000畝、樓房養殖2萬平方米、標準化示範基地72家。強化糧食責任制考覈,糧食安全保障進一步鞏固。全國第四次經濟普查紮實開展。
類型 |
分產業 |
計劃任務 |
實際進展情況 |
個轉企 |
合計 |
5500 |
7330 |
第一產業 |
500 |
547 |
|
第二產業 |
1500 |
1567 |
|
第三產業 |
3500 |
5216 |
|
下轉上 |
合計 |
1000 |
1110 |
第一產業 |
100 |
0 |
|
第二產業 |
300 |
262 |
|
第三產業 |
600 |
848 |
(二)項目建設持續加大攻堅。優化“五個一批”項目工作機制,完善項目考評辦法和快速協調機制,推動項目工作持續見效達標。500個市重點項目預計完成投資1150億元,完成年計劃的102.7%,超序時進度2.7個百分點。永榮CPL、鉅能HDT等18個項目完成投資均超10億元。組織4次集中開竣工,共開工項目300個,總投資1779.2億元;共竣工項目277個,總投資1148.6億元。38個投資工程包共310個項目完成投資166億元,完成年計劃的107%,超序時進度7個百分點。預計全年,民間投資增長40%,第三產業投資比重提升至70%左右。強化招商選資,圍繞“6+4”產業集羣,填平補齊延伸產業鏈,策劃篩選招商項目83個,全年共對接產業類項目98個,總投資2239億元。
序號 |
項目名稱 |
總投資額 |
序號 |
項目名稱 |
總投資額 |
1 |
永榮石化己內酰胺項目 |
148.8 |
8 |
仙遊三福產業園 |
5 |
2 |
HDT高效太陽能電池項目 |
125 |
9 |
涵江臨港產業園標準廠房一期項目 |
3.5 |
3 |
差別化纖維及高端運動系列網生產項目 |
35 |
10 |
凱達衛生用品生產項目 |
2 |
4 |
上海電氣海上風機裝備項目 |
15 |
11 |
仙遊聖泉服裝生產項目 |
2 |
5 |
仙遊凱茂車載玻璃生產項目 |
15 |
12 |
大宇新型環保材料 |
1.2 |
6 |
涵江華霆汽車動力電池系統生產項目 |
6 |
13 |
欣旺達莆田動力系統有限公司電動汽車電池系統研發及製造 |
1 |
7 |
秀嶼區佳通技改 |
5.4 |
|
|
|
序號 |
項目名稱 |
總投資額 |
序號 |
項目名稱 |
總投資額 |
1 |
綠色纖維產業園項目 |
229 |
9 |
紡織系列產品生產項目 |
25 |
2 |
永榮乙烷脫氫 |
200 |
10 |
智慧能源產業園項目 |
20 |
3 |
合力泰產業園 |
100 |
11 |
特興科技智造產業園 |
16.9 |
4 |
兩岸智能醫療製造產業園 |
90 |
12 |
華興玻璃 |
12 |
5 |
仙遊社硎抽水蓄能電站 |
85 |
13 |
智能終端精密結構件項目 |
10 |
6 |
漁港小鎮綜合項目 |
50 |
14 |
百威雪津增資擴產項目 |
6 |
7 |
珠寶產業園招商項目 |
50 |
15 |
3C智慧產業園 |
5 |
8 |
京東(仙遊)數字經濟產業園 |
43.8 |
16 |
藥械倉儲研發生產項目 |
5 |
(三)改革開放持續釋放活力。出臺優化營商環境提升行動方案、降低企業成本促進民營經濟健康發展若干措施等政策。深入開展“陽光政策”、政銀企對接、扶持外貿等行動,爲企業提供授信6.32億元、辦理應急轉貸超40億元。深化“放管服”改革,實施並聯審批,將項目審批事項辦事環節控制在3個以內,承諾時限控制在法定時限40%以內。電子證照應用率達80%以上,“一趟不用跑”和“最多跑一趟”事項超過95%。“多證合一”改革增至“63證合一”,全省率先建立跨部門“雙隨機、一公開”聯合抽查機制。成功舉辦第五屆世界佛教論壇、第三屆世界媽祖文化論壇、媽祖巡安菲律賓活動。主動融入閩東北協同發展區,推進交通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合力建設聯十一線、福廈客專、F2城際鐵路等一批跨區域重大項目,預計全年完成投資150億元,佔年計劃的101%。加快港口對外開放,建成投用東南沿海最大的鐵礦石碼頭和全省面積最大的大宗散貨露天保稅堆場;湄洲灣港口鐵路國投、羅嶼支線順利實現竣工通車,年貨運量達400萬噸,海鐵聯運實現常態化。承接通關一體化改革,全市1700多家外貿企業得到便利,“單一窗口”覆蓋率達100%。地級市綜合信用排名從去年全國第123名躍升到第19名。公務用車制度改革順利完成。國有林場改革順利通過省裏驗收。加強市場價格監測,物價水平保持穩定。
序號 |
降本減負內容 |
金額 (億元) |
1 |
落實增值稅小微企業減免、小型微利企業減免等優惠政策方面 |
11.4 |
2 |
企業貸款增信支持、“無間貸”“連連貸”等降低融資成本方面 |
14 |
3 |
降低用電成本;調低醫療保險、工傷保險、失業保險費率;網絡提速降費等其他非稅方面 |
6.5 |
序號 |
名稱 |
單位 |
新增總量 |
增長% |
1 |
私營企業 |
户 |
21411 |
128.63 |
私營企業註冊資本 |
億元 |
442.81 |
32.08 |
|
2 |
個體工商戶 |
户 |
68194 |
75.48 |
個體工商戶註冊資本 |
億元 |
52.15 |
53.34 |
(四)城鄉建設更加統籌協調。城市配套設施不斷完善,市會展中心、美術館、南湖公園等新城市地標驚豔亮相,荔城大道—荔園路立交橋、黃石高速互通等工程實現通車,木蘭大道、濱溪北路等城市道路加快建設,城區與沿海鄉鎮交通網絡進一步完善。開通運營公共自行車系統,啓用站點超300個,投放自行車近萬輛,騎行次數突破100萬次,新增城鄉公共停車泊位近5000個,建成投用6座人行天橋,羣衆出行更加綠色便捷。公用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改造,新建綠道38.8公里,鋪設市政燃氣管網55公里,改造市政供水管網67公里。大力實施“一溪兩橋三場四門五街道”夜景建設,“一溪兩場”夜景工程,榮獲2017年度中國景觀照明獎“設計施工一體化特等獎”,城市夜景美化亮化。出臺《莆田市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12+3”特色小鎮和文化名勝區加快建設,全年121個“幸福家園”預計完成投資7.3億元,佔年計劃的104.3%。
序號 |
名稱 |
產業類型 |
性質 |
完成投資 (萬元) |
1 |
仙遊仙作工藝小鎮 |
傳統制造 |
省級第一批特色小鎮 |
36140 |
2 |
城廂華林鞋藝小鎮 |
傳統制造 |
33000 |
|
3 |
金銀谷(秀嶼上塘銀飾小鎮) |
傳統制造 |
48339 |
|
4 |
湄洲媽祖文化小鎮 |
旅遊 |
39400 |
|
5 |
媽祖國際醫療健康小鎮 |
健康 |
省級第二批特色小鎮 |
78250 |
6 |
仙遊藝雕小鎮 |
傳統制造 |
36715 |
|
7 |
金銀谷(荔城北高黃金珠寶小鎮) |
傳統制造 |
84220 |
|
8 |
涵江雪津啤酒小鎮 |
旅遊 |
111400 |
|
9 |
城廂電商小鎮 |
數字經濟 |
市級特色小鎮 |
45978 |
10 |
秀嶼冰雪小鎮 |
旅遊 |
26700 |
|
11 |
秀嶼土海康養小鎮 |
健康 |
16180 |
|
12 |
秀嶼石城漁港小鎮 |
海洋漁業 |
規劃中 |
|
13 |
秀嶼南日鮑漁風情小鎮 |
海洋漁業 |
3375 |
|
14 |
廣化寺佛教名勝區 |
文旅業 |
- |
110000 |
15 |
南少林禪武名勝區 |
文旅業 |
- |
4800 |
16 |
九鯉湖祈夢名勝區 |
文旅業 |
- |
28000 |
(五)生態環境更加宜業宜居。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治理木蘭溪的重要理念,主動融入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加大生態文明建設力度,榮獲國家森林城市稱號,創建全國水生態文明試點城市通過水利部技術驗收。一是生態管護機制不斷完善。全國首創將每月20號定爲“河長日”,推進《東圳庫區水環境保護條例》《城市生態綠心保護條例》等立法,出臺《生態文明建設目標評價考覈辦法》等文件。二是生態綠化持續提升。完成植樹造林和森林經營面積18萬畝,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44.83%,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達14.21平方米,完成生態水系建設50公里。三是環境治理力度不斷加大。積極推動環保督察問題整改,提標改造污水處理廠4個,鋪設污水管網98公里;347家重點涉VOCs企業全部安裝廢氣治理設施,排查整治“散亂污”企業893家,淘汰20蒸噸以下燃煤鍋爐44臺;萩蘆溪水質功能達標率、Ⅰ-Ⅲ類水質比例均爲100%,東圳水庫、外度水庫和古洋水庫水質達標率均爲100%。啓動農村人居環境三年整治行動,完成農村三格化糞池5.8萬戶。
序號 |
名稱 |
單位 |
完成情況 |
1 |
新增城市綠地面積 |
公頃 |
115.3 |
2 |
新增城市公園綠地面積 |
公頃 |
53.9 |
3 |
城市建成區綠地率 |
% |
44.83 |
4 |
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 |
% |
99以上 |
5 |
污水集中處理率 |
% |
91 |
6 |
取締反彈復建“畜禽養殖場” |
家 |
1034 |
7 |
河道治理 |
公里 |
773 |
8 |
消滅主要流域及重點小流域劣V類水質斷面 |
个 |
柴橋頭溪、滄溪、南洋河網3條全部消除 |
(六)人民生活更加安定殷實。深入貫徹以人民爲中心的發展思想,不斷提高羣衆幸福感和獲得感。一是扶貧攻堅精準落實。開展精準扶貧百日攻堅戰,實現貧困村脫貧摘帽32個。二是教育強市有序推進。東南新工科學院正式落戶我市並實現秋季招生。教育類項目新竣工77個,新增中小學學位13590個、幼兒園學位7380個。三是衛生服務不斷提升。成功創建3個省級臨牀重點專科,成立市精神醫學和皮膚病2個專科聯盟。新增產科、兒科牀位163張,建成23家基層“中醫館”,標準化改造100個村衛生所。四是公共文化服務設施不斷完善。建成投用市青少年宮,推進24個鄉鎮(街道)綜合文化站、388個村(社區)綜合文化服務中心建設和功能整合。五是社會保障持續強化。城鎮新增就業人數1.83萬人,基本養老保險參保人數首次突破200萬人,城鄉居民基礎養老金提高33%。新建成農村幸福院388個、居家社區養老服務照料中心20個,每千名老年人擁有養老牀位數35張以上。六是社會更加安定穩定。綜治網格“兩心合一”、矛盾化解“網上楓橋”等一批社會治理品牌在全國、全省推廣。開展“掃黑除惡”專項鬥爭,嚴厲打擊違法犯罪活動。
序號 |
社會民生事項 |
單位 |
新增數量 |
1 |
中小學學位 |
个 |
13590 |
2 |
幼兒園學位 |
个 |
7380 |
3 |
產科、兒科牀位 |
张 |
163 |
4 |
鄉鎮(街道)綜合文化站 |
个 |
24 |
5 |
農村幸福院 |
个 |
388 |
6 |
城鎮新增就業人數 |
萬人 |
1.83 |
7 |
社區養老服務照料中心 |
个 |
19 |
同時,國際國內各種挑戰和不確定因素明顯增多,我市經濟穩增長壓力仍然較大,部分預期性指標未能較好完成計劃任務。
一是地區生產總量增幅與計劃相差2.1個百分點,主要是受金融業、非營利性服務業、住宿餐飲業增加值下降,房地產業市場行情不佳以及本地建築企業市場佔有率低、建安投資回落較大等影響。
二是實際利用外資完成全年任務的46.3%,主要是因2018年起統計口徑不包含外資企業股東境外中長期貸款,同時新設立的外商投資企業合同外資較少,造成與計劃任務差距較大。
三是財政收入完成與計劃有差距,一般公共預算總收入完成96.3%、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完成93.4%,主要是受結構性減稅政策、重點納稅企業增收面較窄、新增稅源貢獻偏低、安置房處置等一次性非稅收入大幅減少等多重因素影響。
此外,產業規模集聚不快;高新技術產業的體量偏小;項目用地、用海等要素保障存在瓶頸制約;環保治理難度大,提升效果不明顯;教育、醫療、養老、城鄉民生基礎設施等領域短板依然突出。